全國免費熱線
0731-82042415
煤中碳和氫的測定步驟 電量-重量法
2018-07-04 06:10:23
測定準備
1 凈化系統各容器的充填和連接
1.1 凈化管內充填線狀氧化銅,裝藥部分長約280mm,兩端堵以硅酸鋁棉。
1.2 3個氣體干燥管內按氧氣流入方向依次充填變色硅膠、堿石棉和無水高氯酸鎂。
1.3 按圖1所示順序將凈化系統各容器連接好。
2 燃燒管的充填和安裝
在燃燒管細頸端先充填約10mm硅酸鋁棉,然后填入約100mm高錳酸銀熱解產物,最后再充填約10mm硅酸鋁棉,如圖6所示。將帶推棒的橡皮塞塞住燃燒管入口端并將燃燒管放入燃燒爐內,使裝藥部分的位置在催化段。
圖6 燃燒管充填示意圖
3 電解池涂液及五氧化二磷膜的生成
先用外徑約5mm的軟毛刷和洗滌劑清洗電解池內壁,然后依次用自來水、蒸餾水沖洗,最后用兩酮或無水乙醇清洗并用熱風吹干 。
此時,電解池兩鉑極間電阻應為無窮大。
將電解池前端向上豎起,從前端滴入涂液。涂液沿池內壁流下,當涂液流到池體1/3處時,立即倒轉電解池,使多余的涂液流出,并用濾紙拭凈池口。邊轉動電解池,邊用冷風吹至無丙酮氣體。以同樣方法涂液3次,但第2次使涂液流到池體的2/3處時,倒出多余涂液;第3次使涂液流到距池體尾端約10mm處時,倒出多余的涂液。
接通氧氣,調節氧氣流量約為80ml/min。按照圖1所示,用硅橡膠管將涂液后的電解池與燃燒管細頸端口對口連接。裝好電解池冷卻水套,通入冷卻水,將電解池兩電極與電解電源引線相接。選擇10V電壓,啟動電解,每隔3min改變電解電源極性1次,直至電解終點。選擇24V電壓,啟動電解,直至電解終點;改變電解電源極性,啟動電解,至電解終點。如此重復4次~5次,五氧化二磷膜形成完畢;或按涂膜鍵自動涂膜。
4 吸收系統各容器的充填和連接
按要求把準備的吸收系統各容器按圖1順序連接好,氧氣凈化系統與燃燒管間以聚氯乙烯軟管或聚四氟乙烯管連接,電解池與U形管及U形管間均以硅橡膠管連接。
當出現下列現象時,應更換U形管中試劑,或清洗電解池。
a 某次試驗后,第2個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的質量增加50mg以上時,應更換第1個U形管;
b 二氧化錳、無水高氯酸鎂或無水氯化鈣一般使用約100次應更換。
c 電解池使用100次左右或發現電解池有拖尾等現象時,應清洗電解池,重新涂膜。
5 測定儀整個系統的氣密性檢查
將儀器按圖1所示連接好,將所有U形管磨口塞旋開,與儀器相連,接通氮氣;調節氧氣流量約為80ml/min。然后關閉靠近氣泡計處U形管磨口塞,此時若氧氣流量降至20ml/min以下,表明整個系統氣密;否則,應逐個檢查U形管的各個磨口塞,查出漏氣處,予以解決。
6 測定儀可靠性的檢驗
為了檢查測定儀是否可靠,可稱取0.070g~0.075g標準煤樣,稱準至0.0002g,進行碳、氫測定。如果實則的碳、氫值 與標準值 的差值不超過標準煤樣規定的不確定度,并且無明顯系統偏差,表明測定儀可用,否則需查明原因并糾正后才能進行正式測定。
測定步驟
1 選定電解電源極性(每天應互換1次),通入 并將流量調節約為80ml/min,接通冷卻水,通電升溫。
2 升溫同時,接上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(應先將U形管磨口塞開啟)和氣泡計,使氧氣流量保持約80ml/min,按下電解鍵(或預處理鍵)至終點。然后,每隔2min~3min按一次電解鍵(或預處理器)。10min后取下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,關閉所有U形管磨口塞,在天平旁位置10min左右,稱量。然后再與系統相連,重復上述試驗,直到兩個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質量變化不超過0.0005g為止。
3 將燃燒爐、凈化爐和催化爐溫度控制在指定溫度。將煤樣以轉瓶法混和均勻,在預先灼燒過的燃燒舟中稱取粒度小于0.2mm的空氣干燥煤樣(0.070g~0.075g),稱準至0.0002g,并均勻鋪平。在煤樣上蓋一層二氧化鎢。如不立即測定,可把燃燒舟暫存入不帶干燥劑的密封容器中。
4 接上質量恒定的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,保持氧氣流量約80ml/min,啟動電解至電解終點,打開帶有鎳鉻絲推棒的橡皮塞,迅速將燃燒舟放入燃燒管入口端,塞上帶推棒的橡皮塞,將氫積分值和時間計數器清零。用推棒推動燃燒舟,使其一半進入燃燒爐口。煤樣燃燒后(一般30s),按電解鍵(或測定鍵),當煤樣燃燒平穩,將全舟推入爐口,停留2min左右,再將燃燒舟推入高溫帶并立即拉回推棒(不要讓推棒紅熱部分拉到近橡皮塞處,以免使橡皮塞過熱分解)。
5 約10min后(電解達到終點,否則需適當延長時間),取下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,關閉其磨口塞,在天平旁放置約10min后稱量。第2個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質量變化小于0.0005g,計算時忽略。記錄電量積分器顯示的氫的質量(mg)。打開帶推棒的橡皮塞,用鎳鉻絲的鉤取出燃燒舟,塞上帶推棒的橡皮塞。